古人言“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 。而企業想要建立一套真正可用、好用的云計算與關鍵業務系統,說白了,其工作核心就在這一“損”一“補”之間進行。對于CIO來說,在各種系統和解決方案之間掌握好損和補的度量便可事半功倍,馬到功成。但之于云計算,事情便沒那么簡單。
云計算的好處在網絡上已是連篇累牘,CIO們也對云計算的優勢爛熟于心,此處我們便不再多談,而至于關鍵業務方面,我們則有必要多說幾句。
關鍵業務作為企業IT系統中的核心,是所有企業關注的重點。在云計算出現之前,出于對穩定和性能的考慮,關鍵業務多由主機平臺來承擔。其優勢顯而易見,但高昂的軟硬件成本和維護費用卻也令企業有苦說不出。隨著x86架構在性能和可用性方面的提升以及云計算的出現,企業關鍵業務有了新的選擇。因此在很多情況下,將關鍵業務從主機平臺遷移至企業私有云平臺其實與企業云平臺建設擁有同樣的內容,且都是當今最炙手可熱的企業IT建設項目。
應用是任何技術的核心價值所在,因此企業云計算與關鍵業務系統的選型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不過在系統選型的過程中,如何取舍與損補則難壞了眾家英雄漢,翻船失敗者眾。即便成功也通常是杯弓蛇影,步步為營的驚險故事,難于復制。
從云計算的本質來講,效率是其優勢,可謂有余;而在當前環境下,成本或者性價比是其劣勢,可謂不足。
按理說,云計算使用者是人,因此應該以人之道為綱,損不足以奉有余:把效率放在第一位,以高效率來為企業IT提供強勁動力。
而另一方面,云在天上,按理說應該遵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不要一味的追求效率,應以成本和易用性為先,循序漸進。
商場如戰場,忽悠太多,即便經驗老道亦難免誤入歧途,進退兩難。
損不足以奉有余——效率為先的成本困境
從企業的需求出發,高效率無疑是現代管理和技術始終追求的真理,按理說,云計算也不會例外。
為此,功能更加專業化的云計算一體機被開發了出來。
作為一種軟件與硬件高度整合統一的系統,一體機在效率方面可謂獨步天下,無人能及。毫不夸張的說,一體機中的所采用的每一個部件、每一項技術、每一行代碼都為了速度而生,硬件與軟件缺一不可。這樣的系統可以為企業帶來最高的速度,讓企業IT沒有一絲懈怠。
但這類系統的缺點也顯而易見,那就是單一的功能和高昂的成本。
既然要做到高效率就很難面面俱到,這是所有事物都會面臨的問題。而針對高效而存在的一體機顯然無法滿足企業對IT需求的每個方面。最終企業很可能面臨一大堆專用機柜,整合與靈活完全無從談起。
一體機的另一個命門在于成本。由于需要做到軟硬件高度統一,因此,一體機從頭到腳都必須要由一家在軟硬件行業都實力強勁的公司來一手包辦。而在現實的情況中,這樣包辦出來的產品不會面臨競爭,價格也不是一般企業能夠消受的。當然,由于沒有競爭,所以之后的升級和維護也只能由同一家企業來完成,使用成本也可想而知。
總體說來,一體機有其自身的優勢,但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如此高昂的成本所帶來的高效率總歸是性價比很低的,同時也讓企業處于被綁定的風險之中。而一旦生產這些一體機的企業面臨經濟壓力,產品和服務的提價也在所難免。
損有余而補不足——成本為先或將讓云計算光芒不再
從本質來講,云計算的本質在于更合理的利用硬件資源,從而使老舊的硬件依然能夠在新應用中發揮余熱。可以說,最原始的云計算概念是一種成本為先的合理選擇。
但成本為先并不意味著使用者能夠少花錢多辦事,事實是在科技水平不變的情況下,辦事的成本幾乎是固定的。所謂的“少花錢多辦事”只不過是將本應通過消費來完成的事情由自己代勞了而已。
期望以低成本完成云計算以及核心業務部署的企業通常會采購大批普通x86服務器并通過虛擬化等手段組成集群來完成所需的任務。
但現實的情況是普量采購普通x86服務器在硬件成本上確實比一體機、大型機甚至小型機都要低廉,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整合機制,使用者往往需要非常專業技術來管理眾多的服務器,并使云計算所需的軟硬件都能正常運作。
而問題就在于這種專業技術并不是所有公司都能掌握的,而這些專業技術想要變成符合企業需求的應用也需要時間和積累。
如果情況順利,這些隱含條件都將變為或短期或長期成本。而如果情況不是很順利,企業就只能在功能和應用上“揮刀自宮”了。
不損不補的大智慧
既然在云系統的選型問題上損亦難、補亦難,那么在實際的云計算以及核心應用硬件選型上應該如何選擇呢?
合理的選擇應該是不損、不補,進可攻、退可守,掌握主動權。
總結之前兩種價值取向所帶來的弊端,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性能強勁的硬件系統輔以選擇多樣、靈活高效的軟件將是不二之選。
不幸的是,在目前的市場上,強勁的硬件系統常有,而能達到選擇多樣、靈活高效且能夠與硬件高度匹配的軟件的軟件則不常有。究其原因便在于能夠開發高性能硬件和強大軟件的企業多數都選擇了進入一體機市場以提高利潤率。
萬幸的是還是有少數一些企業看到了用戶在選型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并推出相關產品的。
不錯,惠普便是這少數企業中的代表。
惠普推出的CloudSystem是一套相當完整且選擇多樣的混合系統,雖然其在硬件與軟件方面是相對獨立的,但只要用戶有需求,完整的軟件解決方案隨時都可以在對應的硬件上輕松部署。當然,如果用戶有其他需求,單獨的惠普硬件在性能和易用性上的優勢也是有目共睹的。
以惠普ProLiant DL980服務器為例,八路的處理器配置以及海量內存支持足以使其在任何Linux環境中實現強大性能;除此之外,在可用性方面的眾多優秀設計也使其成為替代小型機完成企業核心業務遷移的理想選擇。此為“不損、不補”。
而如果企業想要在DL980之上建立完整的企業私有云系統并將之前的關鍵業務進行遷移部署,惠普推出的CloudSystem將成為這一工程的有力后盾。通過將企業建立私有云所需的各種軟件進行模塊化開發,用戶可以方便的使用CloudSystem中的各種組件實現不同的私有云功能。
在CloudSystem中集成的CloudMap允許用戶通過惠普預置的眾多應用模板快速部署各項云應用及核心業務,從而讓企業可以在最短周期內建立起全面的云環境并實現關鍵業務的部署,省去了等待所帶來的機會成本并將商機流失降至最低。此為“進可攻,退可守”。
總結云計算與企業核心業務系統選型的要領,進可攻、退可守是成敗的關鍵。在擁有強大性能及合理成本的同時保留效率提升空間是衡量系統好壞的關鍵因素之一。
正如同前文提到的,商場如戰場,變幻莫測、機會難得,IT系統如能做到“天之道、人之道”合一、不損不補、可損可補方能隨機應變,百戰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