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2012難逃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的厄運,那么,我們預測:能幫助我們度過這一劫難的“方舟”,只能是依靠科技的力量載著幸存者駛向新世界。在未知面前,唯一能普渡眾生并帶來一絲求生幻想的,必將是這艘滿載科技力量的“IT方舟”,那這艘方舟又將是怎樣的呢?
一、 E5處理器鋒芒盡顯—— 方舟之引擎
2012年前3個月內,強大的引擎出現。
2012年第一季度,英特爾推出的至強E5處理器將與服務器產品真正結合。屆時,E5將成為雙路服務器中的主流處理器,現有的至強Xeon 5600系列將淡出市場。
E5處理器的真正落地與英特爾產品的布局緊密關聯。早在2011年3月,E3系列面市后,作為針對SMB低端市場的單路處理器平臺,經過前期的市場推廣,E3已被市場廣泛接受。至強E3的走紅也促使老款X3400降價,這一點在2011年未表現尤為突出。至強E7因其高性能受到高端用戶的青睞,不過,英特爾橫跨產品線的策略,也使得E7-2800處理器成為活躍在雙路市場高端下移的典范。而此時,留給雙路處理器的是即將完成使命的Xeon 5600系列,剩余的空間將留給E5系列。
3個月之后, E5-2400、E5-2600和E5-4600的上市,將取代現有的Xeon 5600/5500系列,成為主打雙路市場的處理器。至此,英特爾將完成E系列的全面過渡。
打造“IT方舟”核心部件的引擎,最有可能的是這顆擁有強大運算速度的——E5-2600處理器。它最高一款是擁有8核心16線程、主頻可達3.1GHz、擁有20MB三級緩存、支持四通道DDR3-1600內存以及40條PCI-E總線。32nm的制造工藝,最低設計功耗60瓦的E5-2600,可以驅動這艘希望之舟。
慧聰鄧白氏預測:2012年的前3個月,各服務器廠商將完成E5處理器的升級換代。屆時,會看到包括機架、塔式、刀片在內的服務器上市,隨后,會推出以此為藍本的工作站和入門級服務器(E5-1600系列屬于單路CPU)。大眾如果希望提前購得這張“船票” ,將要付出192~1440美元的費用(E5-2470)。對于那些最早登船的人們來說,即便是知曉這張船票價格日后必然回落,但眼下科技所帶來的希望足以彌補未來失落造成的恐慌。
二、 萬億億次超級計算機(HPC)浮現——方舟之船體
2012年前6個月內,超級船體浮現。
每秒萬萬億次的運算速度(10-Petaflop ),這是什么概念?!估計在現實環境中很難找到。這款驚世駭俗的超級計算機被美國德克薩斯高級計算機中心命名為“Stampede”,它有可能在2012年中,出現在全球超級計算機TOP500排行榜的榜首。
屆時,Stampede將成為全球最強大、最給力的超級運算機器,這款超級計算機將在科學和金融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回溯至2010年底,英特爾就宣布了基于x86架構的眾核計算MIC(Many Intergrated Core)產品計劃。該計劃中核心部分是一款代號為“Knights Corner”、采用22nm工藝制造,并集成了50個以上的x86核心。
這套名為Stampede的超級計算處理器正是采用多個英特爾的Sandy Bridge-EP平臺8核心Xeon E5系列處理器,CPU部分提供約2 Petaflop/s的浮點運算性能,浮點運算能力將高達8 Petaflop/s,總的浮點運算能力達到10 Petaflop/s。
把時間回撥到2011年6月,日本“京”級計算機由日本政府出資,富士通公司打造。它采用了68544顆SPARC64 VIIIfx處理器,主頻2.0GHz,每顆八個核心,總計548352個核心,實際最大性能為8.162Pflops(8.162千萬億次)。僅過了短短一年,這一紀錄即將被美國的Stampede所取代。
慧聰鄧白氏預測:可預知的是2012年,基于英特爾的MIC架構的超級計算機的性能排名,將取代日本的“京”級計算機。在HPC領域,融合IT廠商最尖端的硬件設備——Stampede,無疑是可以抵抗這場劫難的最強的船體。不僅如此,國內高性能計算的成就,已經步入國際領先陣營。
三、 云計算中心風起云涌——方舟之風帆
2012下半年,云數據中心將張開船帆、破浪前行。
云計算演繹的風生水起,在關鍵行業和一些城市中大行其道。2011年,不僅在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也紛紛上馬云計算中心。在2010年10月,工信部圈定的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5個城市先行開展試點示范工作后,此后的1年多時間內,各地云計算的投資額和土地規劃面積,也在競賽中一浪高過一浪。諸如,北京的“祥云計劃”、上海的云海、深圳的“鯤云計劃”、杭州的“云超市”、無錫的“云谷”;此外還有寧波的“星云”、蘇州的“彩云”、哈爾濱的“云飛揚”、惠州的“惠云”、秦皇島的“數谷”等等。
云帆還吹向一部分更小的城市,河北的廊坊、涿州,河南的洛陽,新疆的昌吉、內蒙古的鄂爾多斯等城市,都紛紛加入這一熱浪中。各地方政府唯恐落下這艘科技大船, 在“掏錢出地”的競賽中, 也促進了IT設備廠商、電信、電力和網絡建設方的蓬勃發展。在行業中,涉及到了政府、教育、醫療、電信、能源、金融、零售物流、制造等幾大行業。
無論英特爾、AMD,還是IBM、HP,以及那些中國國內的IT系統集成商,都在計算自己銷售服務器、處理器等軟硬件產品的數量。軟硬件投資拉動,這是中國云計算熱潮的集中體現,僅重慶一地的數據中心,就需求建成30萬臺服務器的云計算中心。2011年,國內新建的數據中心達6800個,這還不包括規劃中的各地云計算中心。“十二五”期間,云計算產業規模將達7500億元至1萬億元。在2012年,無疑將是一個云落地的年份。
慧聰鄧白氏預測:各地已經實施和在建的云計算中心,若在當地政府科學的指引下,勢必對于當地的科技水平、乃至經濟發展的提升起著促進作用。這也許成為繼“房地產”之后的又一個增長亮點。但是,我們還應該清楚的認識到,IT基礎建設的放量增長,并不等于效率的快速提升。切實的講,怎么用云計算、云計算能產生多大社會價值,全球也只有谷歌、蘋果和亞馬遜等幾家少數企業能在自己的領域內實現。國內,在商業化營運中,未來將遇到許多問題,任何可以牢牢抓住這次機遇的企業和各地政府,都可以借這一方舟完成遠航。
四、 一體化解決方案——方舟之羅盤
2012年,將繼續上演廠商合并的大戲。
盤點2010年全年廠商動態,最激動的莫過于廠商之間的合并。7月, 戴爾公司收購Force 10網絡公司,又一家數據中心/云計算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出現;10月IBM收購Platform Computing,Platform Computing是一家集群、網格、云中間件和云管理平臺提供商,以開發高性能計算軟件見長的公司;華為公司收購華賽,增加了在云計算方面的發展能力;再回首,前年3COM被惠普收購。
從收購本身,我們可以看出業內的一種發展趨勢:即一體化解決方案大行其道。對于用戶來說雖然一直被業界認為這可能會導致供應商鎖定,但還是有很多大型IT用戶愿意采用這種一站式的服務,因為它更加簡單高效而且易于控制。
慧聰鄧白氏預測:2012年,注定還是一個強勢廠商收購弱勢廠商的整合年。這一年,還會有誰是集大成于一身的廠商,我們將拭目以待。可以預見的是,在收購的背后,其動力是源自于一體化解決方案。一個個超級航母的誕生,使得IT界更加趨于統一和明朗,在這場激蕩人心的洪流中,并購將成為主旋律,也是最能指引“IT方舟”前行的羅盤。
尾聲:
無論2012怎樣,對于廠商來說機遇多于蕭條,整個產業的蓬勃生機就在服務器、云計算和用戶需求的拉動下要遠大于全球經濟不景氣的陰影。更不必為366天的2012年杞人憂天,拯救世界還需人類自己,而人類腳下的利器就是這“IT方舟”。最后套用一句話:想或不想,世界就在那里;做與不做,IT依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