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爾私有化加速急切轉型:蘋果與IBM之間的選擇|戴爾|IBM|蘋果私有化進程開始提速。“好幾年前就有私有化的想法,但想法與行動之間有巨大的差距。”一位戴爾的老員工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這次應該是真的。
據國外媒體報道,戴爾有望于月內宣布由銀湖私募基金收購實現私有化。1月22日又有消息稱,戴爾已經雇用獨立投資銀行咨詢機構艾弗考爾合伙人公司為其私有化收購計劃提供咨詢和試驗服務。
私有化:便于更果斷地轉型
船大難調頭。作為曾經的PC業老大,戴爾的轉型之路并不順暢。私有化是徹底轉型、自救的最佳辦法。
2010年6月,戴爾公司CEO邁克爾·戴爾就曾表示,可能會將戴爾公司私有化,即通過回購股票使公司退市。2010年12月,邁克爾·戴爾還曾以1億美元購買了該公司740萬股股票,當時創下了他5年來的最高單日收購紀錄。
比起那一次說說就算了,這一次戴爾官方并沒有發出聲音,但事實越走越近。
1月22日的消息稱,戴爾已經雇用獨立投資銀行咨詢機構艾弗考爾合伙人公司(Evercore Partners)為其私有化收購計劃提供咨詢和試驗服務。雇用艾弗考爾為這個收購交易提供咨詢是為了保證戴爾股東從這個潛在的收購交易中得到最好的收益。這種收購交易不可能沒有批評。但是,一旦收購交易正式完成,雇用艾弗考爾可能有助于緩解股東訴訟的風險。這樣可以給其他收購公司一些時間以便提出有競爭力的收購要約。
隨后,1月23日凌晨又傳出消息,微軟將通過“麥則恩投資”形式提供10億~30億美元資金。所謂“麥則恩投資”,就是指如果到特定時間債務無法支付,債務就會轉化為股份。
在1月15日,戴爾私有化消息剛剛傳出的時候,業內似乎并不看好,因為融資數額巨大。戴爾此次私有化的價格區間在每股13.5美元~14美元。完成這筆收購,需要買家至少籌集187億美元以收購股權和債務,如果私有化伙伴持有最終股份的30%,即56億美元,還需要額外融資131億美元,融資數額巨大。
隨著銀湖私募基金、艾弗考爾合伙人公司、微軟公司幾個重要角色逐一浮出水面,戴爾私有化路徑已經漸漸清晰,這次顯見是下定決心要走出這一步了。
通常,企業私有化有幾個原因,資本市場對企業不看好、企業市值低于創始人對其的判斷;公司有些戰略動向不想公開,欲私有化以實現這種愿望;或者是公司需要重大戰略轉型,需要遠離指手畫腳的投資者。
由于戴爾近年來的糟糕表現,戴爾的股價比6年前邁克爾·戴爾重新出任CEO時下跌了49%,目前戴爾公司是標普500指數成分股中估值最便宜的一只股票。在過去的一年中,戴爾股價已下跌約1/3。也許正因如此,戴爾公司期望通過私有化來解決轉型上的資本壓力。ReticleResearch調查公司首席分析師Ross Rubin說,不管戴爾意圖為何,私有化對戴爾有利,“私有化可以讓戴爾遠離投資者審視的目光,節省上市運營的費用。而且戴爾還可以靈活處理低利潤率的個人電腦業務。”或許,創始人邁克爾·戴爾有意在退市后,實施一些更激進的策略,以加速其轉型進程。
方向:蘋果與IBM之間的選擇
1999年,戴爾超過康柏,成為全球PC業的老大。2004年,創始人邁克爾·戴爾卸任CEO一職,但繼續擔任公司董事長。2006年,戴爾被惠普超越,喪失老大的地位。同時,戴爾賴以成功的直銷模式也受到市場新變化的挑戰,投資者開始懷疑直銷模式的持久性。同年,戴爾高層出現離職潮,多個高管加盟聯想集團。
無奈之下,邁克爾·戴爾于2007年2月復出,重新擔任CEO,力圖拯救戴爾。很快,戴爾走下直銷的神壇,打破直銷局限,與全球各地的主要零售商合作,后來又引入渠道代理商。在產品線方面,戴爾兩條線走路:一條是向消費端發力,追求終端產品更酷、更炫、更時尚,吸引個人消費者。這條線更像是在學習蘋果。另外一條是向企業級發力,在過去幾年中收購的企業超過20家,布局云計算、存儲、網絡,技術服務,這些都集中在企業解決方案領域。這條線更像是IBM的路徑。有人將戴爾的轉型稱為“雙軌制”。
其實,這種轉型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很難在三五年內見到效果,但資本市場似乎不愿意付出長久的耐心。要知道IBM的轉型,就曾經歷了十年才算基本完成。當初IBM剝離PC業務時,也有很多負面的評論。最終,因為IBM動作較早,所以在企業級市場穩定了其牢固的地位。
戴爾曾經成功是因為其高效的供應鏈和適合時宜的直銷模式,所以它是成本控制和規模制造的高手。但同時,它的弱勢在于核心技術與產品設計能力。戴爾的產品雖然著力增加時尚的元素,但IT產品的設計是從內到外的技術的完美組合,戴爾的內功略顯不足。此外,由于戴爾多年在直銷模式下形成一種慣性,更關注成熟產品、成熟市場,而對新興的產品反應略慢,在手機、PAD等新興產品上反應都不夠快,決心也不大。而在企業級市場,戴爾通過近年的收購,初步形成較完整的解決方案,但沒有像甲骨文的數據庫那樣的核心客戶必須選擇的產品。戴爾畢竟比IBM、甲骨文、惠普起步晚,雖然下決心力拓企業級市場,但也遇到來自競爭對手不小的阻力。
擺在戴爾面前的狀況是,“兩條路徑”走得都不順利。無論選擇哪條路,都需要更大的決心去重新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也需要更多的投資。從目前來看,戴爾似乎更傾向于向企業級市場加大力度。從第三方數據來看,目前整個全球IT行業總價值達到3萬億美元。這3萬億美元按客戶群細分,有0.25萬億美元是消費級市場,有2.75萬億美元是政府和企業級市場選擇哪條路都不容易,在消費領域,有蘋果、聯想、惠普,在企業級有IBM、甲骨文、惠普。不知在實現私有化之后,戴爾會選擇什么樣更激進的轉型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