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不到系統集成的未來……”這是一種過于悲觀的論調。不過,這樣的論調現在卻彌漫于整個系統集成行業,并且越來越濃重。
早在還沒有這么悲觀的時候,集成商們就已經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轉型ISV(獨立軟件開發商)、做行業應用軟件研發,拼命地往ISV的船上擠的時候,還一腳將SI(系統集成商)這條舊船踢了開去。
有集成商說:“千萬別再叫我們SI了!”似乎不叫個ISV什么的就會低人一等。
其實也好理解,之所以會在系統集成的位置上如坐針氈,是因為集成商們害怕了系統集成行業價格戰的無底黑洞,害怕了低利潤的可憐形象。
可是,自己給自己換了頂帽子后就真的不再是SI了嗎?轉型喊了好幾年,沒見有幾個系統集成商搖身一變成了真正的ISV,倒是圈子里悲觀的氛圍愈濃重了。
曾經如日中天、應者如云,如今卻四面楚歌、怨聲載道,系統集成真的走入窮途末路了嗎?
是給系統集成正名的時候了。
2003年8月一個星期二的下午,在國貿商城星巴克咖啡廳,浙江大學快威科技集團(專注于系統集成)CTO儲斌、北京網鼎系統集成公司副總經理潘力和IBM軟件部DB2中國區渠道經理高彤利用IBM軟件年會的短暫會議間隙坐到了一起,談的是軟件開發合作方面的事情。
雖然僅是第二次見面,但三人已經顯得很熟絡了。因為幾天前,他們之間剛有過一次深入溝通。
快威和網鼎的高層最近之所以如此頻繁接觸IBM軟件部,是因為這兩家系統集成公司都面臨著開展行業應用軟件研發的新問題。在打算依靠軟件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的問題上,他們不謀而合。行業應用軟件研發是他們要為公司注入的新鮮血液。
而與此相映成趣的是,今年年初,電信行業IT系統集成的老大亞信科技干脆宣布自己要扮演“軟件應用平臺角色”、要做“中國領先的通信軟件企業”,竭力給外界一個軟件廠商的形象,相對以往的形象宣傳徹底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變。在10年的發展后,亞信也要換個新面貌。
其實不光是亞信、網鼎和快威,如果你仔細看看這一年來的變化就會發現,整個系統集成行業似乎都在做著由“硬”轉“軟”的蛻變,并且都迫不及待地想把SI這層“硬”的蛹殼蛻去。
“轉型”之風給系統集成商自身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但也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應—系統集成的名號成了“累贅”,成了一個“低價值”的詞匯。
事實果真如此嗎?
系統集成之痛
業內又發生了一起惡性競爭事件,不過系統集成商們對此已經習以為常了。
幾家公司同時投標某市的教育城域網項目。經過幾輪篩選,最后只剩下了A公司和B公司。A公司負責這次投標的Sales小C和項目經理小D一致認為,他們已經是勝券在握了。
因為A公司的方案充分利用了獨有的教育資源優勢,對方B公司根本就不是對手;而投標之前,他們也準確掌握了B公司以往的報價。
小C想,現在硬件價格這么透明,在報價上做文章已經不可能了。你B公司總不能不賺錢,干賠本的買賣吧。這樣,即便是在把價格作為第一因素考慮的某市教育局眼里,也不會不考慮考慮A公司方案的優勢了。
可是幾天后,B公司卻出人意料地中標了。小C想方設法弄來了對方的標書,卻發現對方報價居然低了自己一大截。仔細一算,對方根本就是在賠著本做呀。小C心里不平,倒要看看這賠本的買賣怎么做!
果然,最終對方私下里更換了某些硬件的配置,并且在售后維修服務上大打折扣。其實,最后吃虧的不只是落標的A公司,還有某市教育局。三年的售后維修服務變成了一年,后面還有一大堆問題等著他們呢。
正是類似上面這種“低于成本的報價單”等不良行業現象為系統集成蒙上了一層陰影。如此“競爭”的原因何在?
“硬件能賺到的差價越來越小了。”儲斌一語道破天機。這也是SI轉向行業應用軟件研發并想摘掉系統集成這頂帽子的根本原因。
一位系統集成商說,在IT系統集成最鼎盛的時期,搞集成的人個個衣著光鮮,走路的感覺都不一樣。而現在,“給我三到四個點就做。”
IT硬件產品集成的利潤率已經由當初的30%~40%滑落到了現在的3%~4%。并且,就連這樣的利潤率也越來越難以維系了。
利潤低了,就只有拼命搶占市場份額,所以在幾乎每一個行業市場,系統集成商之間價格戰的血拼司空見慣。A公司和B公司的打單過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如此價格戰的結果是,用戶得到了“實惠”(不過也是暫時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虧本的買賣誰會做),過低的利潤卻快要毀了整個系統集成行業。單純依靠硬件掙錢的系統集成公司越來越難以存活,而小一些的公司干脆就是還沒來得及掉轉船頭便葬身大海了。有人說,系統集成也曾是增值服務一個響當當的名頭,可現在,硬是給做臭了。
但是,低利潤不是SI轉向行業應用軟件研發的唯一原因。在某些行業活得很好的大SI也在紛紛轉型,他們又是為什么?
亞信科技CEO張醒生認為,在電信業,國內運營商的網絡硬件建設已經告一段落,真正基于軟件的管理、業務開發、運營支撐的時代已經到來。
而在另一個成就了很多系統集成商輝煌事業的大行業—銀行業,數據大集中之后的應用需求也在飛速增長。南天軟件副總裁朱建明說,隨著銀行應用系統結構的變化和銀行以客戶為中心服務理念的加強,銀行正在從過去的以后臺數據為單一中心轉變為后臺和前置并重的雙中心。金融產品化給了行業應用軟件開發越來越多的機會。
不只電信業和銀行業,其他行業IT建設雖然起步沒有這兩個行業早,但步伐一點兒也不慢,就連起步較晚的教育行業也已經進入了應用需求旺盛的階段。甚至,在吸取了其他行業IT建設的經驗教訓之后,很多后起行業都將IT基礎建設和應用進行同時規劃??梢?,行業用戶需求的變化是SI急于轉向行業應用軟件研發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系統集成就是硬件集成或“硬件+軟件”的低利潤簡單集成嗎?做行業應用軟件研發的所謂“轉型”是否就是轉型ISV?
為系統集成正名
“千萬別叫我們SI了!”這不是漫畫式的夸張,而是從某些正在轉型ISV的系統集成商那里傳出的真實聲音,未經過任何修飾。
幾乎所有的系統集成公司都瞄準了軟件,聲稱要轉型ISV??墒聦嵤牵D型ISV的系統集成公司絕大多數都并沒有放棄系統集成業務。
那是什么引發了“別叫我SI”的恐慌?有業內人士認為,系統集成正在經歷由設備集成向應用集成的發展,處于上臺階的階段,動蕩難免。
恐慌不是因為系統集成已經走入窮途末路,而是因為系統集成的真實面貌被它初級階段混亂的發展表象所掩蓋了。
除了亞信,已經在行業應用軟件上有所動作的還有南天、中聯等系統集成商。Sm@rtPartner市場調研中心2003年的數據顯示,有88.46%的系統集成公司都涉足了行業應用軟件開發。他們的做法是把行業應用軟件部分獨立出一個部門或分公司,與系統集成業務配合形成整體解決方案。
事實上,ISV與SI的一個主要區別就是開發的軟件能否重復銷售和使用,即產品化。因此,雖然說轉型ISV,但這類公司與其叫ISV,還不如叫混合型的SI更為確切。
當然也有單純做行業應用軟件的,也有人把他們稱為方案型ISV。但他們通常做的只是系統的某個或幾個模塊,無法形成產品單獨推向行業用戶,要與其他軟硬件產品整合成方案。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講,他們應該屬于系統集成的范疇。
行業應用軟件的推廣暫時還離不開系統集成,因為行業用戶接受的是整體的解決方案。“應該區分軟集成與硬集成的概念”
張齊春,中國系統集成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當年曾帶領四通的系統集成團隊成功地運做了銀行業的多個項目。之后,她離開四通后創辦的東方通科技又于1998年從系統集成成功轉型ISV,徹底放棄如日中天的系統集成項目,在業界引起轟動。 由此又引出了對系統集成概念界定和范疇細化的問題。在中國,系統集成總與硬件集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人們的心目中,系統集成幾乎可與硬件集成劃等號。這種錯誤的認識甚至一直延續到現在,也導致人們把轉型ISV說得那么決然,恨不能一夜之間就把SI的這頂帽子徹底摘掉。
因此有人提出,應該先為系統集成正正名。
東方通科技董事長張齊春認為,關系型的模式造成了系統集成行業的扭曲,并由此最終分裂出了一批軟件開發商,成就了中國的軟件產業,這是一件好事。但就系統集成內部而言,應該把軟集成與硬集成的概念區分開,對系統集成的范疇進行進一步細分。這樣做有利于系統集成行業的健康發展。
將軟集成與硬集成或者應用集成和設備集成的概念區分開,是業內很多人士的一個共同觀點。
這里所謂的硬集成是指設備集成,是在IT建設處于基礎設施建設階段,行業用戶對系統集成的主要需求。但設備集成并不等于硬件集成。它可以是純粹硬件的集成,如攢網業務,也可以是“硬件+軟件”的集成。設備集成相當于一個攢的概念,是自下而上、純技術的工作。設備集成商是滿足用戶當即需求的IT實施者。
軟集成則指應用集成,是將軟件與硬件相匹配的復雜集成。軟集成不僅僅是按用戶的要求把系統連接起來的簡單實施,而是在用戶自己只有需求、沒有解決辦法的時候為用戶提供咨詢、實施、服務等一系列解決途徑,幫助用戶業務創新。幫用戶業務創新需要通過應用軟件來實現,這也是SI提高核心價值的主要方式。
中國的IT系統集成與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密切相關。在行業IT應用剛起步的階段,投資的重點放在基礎建設項目上,應運而生的系統集成自然絕大部分做的是設備集成。為行業客戶提供可靠的硬件系統環境是當時SI的主要任務,也是唯一有能力做的事情。而在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應用需求達到一定規模后,軟集成就變成了系統集成的主要業務。
事實上,目前的系統集成公司已經有了軟集成和硬集成的自然分化。比如前面提到過的網鼎公司目前就是專業的硬集成公司,他們與軟件開發廠商合作將對方產品整合到自己的方案中。此外像一些專門做攢網業務的網絡集成公司也屬于硬集成公司的范疇。而軟集成的公司則主要是SI與ISV的混合型公司,有針對行業的行業應用軟件研發能力,能夠提供軟硬一體的整體解決方案。“真正的系統集成應該是大集成的概念,要把ISV與SI剝離”
儲斌,從加拿大回國的“海歸派”,現任快威科技集團CTO。當年,快威曾將軟件業務從公司剝離出去,成立了專門的軟件公司,如今,快威的目標是在產業鏈上做軟集成。
軟集成公司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有行業背景和解決方案,能夠觸及行業核心業務,有行業專家,與大廠商有良好關系,專注于某個行業,不會或很少向其他行業拓展。另一類關注的行業比較多,一般是從做硬件銷售起家,有解決方案但不觸及行業核心業務。
軟集成與硬集成的分化是系統集成行業的一大進步,也是發展的必然。
快威科技CTO儲斌認為,真正的系統集成應該是大集成的概念,是“硬件×軟件”的應用集成,而非“硬件+軟件”的集成。
盡管現在有ISV和SI的混合型公司,但ISV與SI最終會分開,ISV是純粹的軟件開發商,是像用友這樣的產品化的軟件廠商;SI主要從事軟集成(這里的軟集成并非軟件集成,而是指柔性化的集成,是能夠深入用戶業務,幫用戶把多個業務及產業鏈條連接起來的復雜的軟件與硬件的集成),其核心優勢是提供咨詢、實施與服務;現在的硬集成公司則會消失演變為設備供應商。
目前,國內的所謂方案型ISV兼做了一些軟集成,但仍脫離不了集成業務,因為他們需要從集成業務中賺取利潤貼補軟件開發。
儲斌還把中國和美國、加拿大的系統集成的產業結構做了一番對比。
中國未來系統集成行業的發展定位是否也會如此尚難下斷言,不過,系統集成的幾個發展階段的劃分已經顯出了大致脈絡,即由最初單一的設備集成發展為軟硬一體的簡單集成,之后分化為設備集成和應用集成兩塊業務,最終分離出純粹的ISV,并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系統集成商。
可以看到,SI變革的根本原因是系統集成行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系統集成的需求發生了變化,正在從設備集成向應用集成傾斜。因此,SI的轉型更準確地說應該是SI業務的轉變,是整個系統集成行業由設備集成向應用集成的發展。系統集成商摒棄的不應該是系統集成的“帽子”,而是傳統的業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