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技的成果使得人類的器官在空間上得到了極大地延伸,如果說電話是人類聲覺的延伸,電視是人類視覺的延伸,那么數據中心網絡則是人類大腦無限延伸,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則充當了大腦神經系統的高速路。正常的神經系統是一個人健康的標志之一,同樣,大帶寬、低時延、高可靠的網絡系統也是人類進入云時代的基本保證。
數據中心是互聯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相關資料顯示,隨著云計算時代的到來,網絡流量模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6%的流量集中在運營商網絡,14%在企業網絡,而70%的流量將全部流向了數據中心內部。數據中心流量和帶寬的指數級增長,已經遠超出了人們對傳統網絡的想象。大帶寬,高擴展能力已成為數據中心客戶的首要訴求,數據中心建設也因此進入了T級新時代。
談數據中心的發展趨勢,不妨先回顧下以太網的發展歷程。以太網經過近30年的發展,帶寬從10M開始,分別經歷了100M、1000M、10G、40G、100G的發展階段,現階段10GE的以太網已經批量應用,40GE和100GE的以太網開始逐步應用。以太網的發展歷程其實是見證了數據中心流量快速增長的趨勢。從早期的X86服務器邁入虛擬化開始,虛擬機的逐漸增多以及虛擬機之間數據交互通信逐漸頻繁使得服務器對于帶寬的需求是越來越強烈;當數據中心開始進入到云計算時代時,數據中心的服務器、存儲以及網絡所有IT基礎架構資源都趨向于虛擬化,這意味著整個數據中心需要有強有力的網絡帶寬來滿足這種趨勢;現在,數據中心在逐漸完成云計算數據中心的改造之時又迎來了大數據時代,如果說云計算使得數據中心內部資源高度虛擬化從而大幅提升數據中心網絡帶寬需求,那么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則讓數據中心的數據來源變得無比廣泛、數據設備接入變得多樣化、數據容量變得無比龐大、數據處理需要更加快速與高效,這一切無疑對數據中心網絡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數據中心網絡架構演進三部曲
我們都知道數據中心網絡架構在數據中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衡量數據中心網絡架構的優劣其實很大程度需要通過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的優劣來判斷。下面,我們通過回顧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發展歷程來解析數據中心網絡發展趨勢。
第一階段,高密FE/GE接入匯聚,少量10GE上行。這個階段的核心交換機以中心交換加LSW為主構成,中心交換主要是以太交換芯片為主,線卡單板以FE/GE和少量10GE的LSW作為接口芯片,線卡提供48GE線速轉發,業務處理基本以二層和三層為主,QoS處理主要以簡單的優先級隊列調度為主。典型的產品有CISCO4500/6500、H3C6500/7500等。
這類產品的應用范圍滿足了FE/GE接入和少量10GE上行的場景,在數據中心領域以GE服務器為主的場景下,可以滿足少量服務器組成的小型數據中心網絡。
第二階段,高密GE/10GE接入匯聚,少量10GE/40GE上行。在這個階段,中心交換的形態很多,有的是共享緩存的簡單交換網,有的是集中仲裁的交換網,還有以6.25G為主的CLOS交換架構。線卡單板以GE和10GE的LSW作為接口芯片,少量40GE上行接口為主。每線卡槽位的帶寬小于480G,業務處理基本以二層和三層為主,具有簡單的HQoS調度,緩存范圍很廣,依賴于LSW芯片,有的交換機是2ms/端口,有的是10ms/端口。典型的產品有CISCO N7000、H3C10500/12500等。
這類產品的應用范圍滿足了GE接入和10GE上行的場景,在數據中心領域以GE服務器為主的場景下,可以滿足GE服務器組成的中、小型數據中心網絡。
第三階段,高密10GE/40GE接入匯聚,少量100GE上行。這個階段的核心交換機以CLOS動態路由交換為主,線卡單板以具有復雜業務處理能力的PP芯片為主,提供高密度的10GE/40GE線速轉發和業務處理,少量100GE上行接口為主。背板鏈路以10G起步,未來可演進到25Gbps,每線卡槽位的帶寬是1T~4T,目前最大能力48~96*10GE線速轉發,或者24*40GE線速轉發,具有完善的QoS處理能力,能支持比較大的緩存,可以達到100ms/端口。典型的產品有華為CE12800數據中心交換機。
這類產品的應用范圍滿足了高密度10GE/40GE接入的場景,按照服務器的發展演進,從2012年開始將主要以10GE服務器為主,在2015年逐漸出現40GE服務器,因此這個階段的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必須能提供高密度10GE/40GE接口,滿足10GE/40GE服務器組成的大、中型數據中心網絡。
T級時代:如何把握數據中心網絡發展命脈
當我們看到Google、Facebook、Amazon、百度、騰訊、阿里巴巴這些用戶所擁有的超大型數據中心,我們就體會到云計算、社交網絡、大數據、移動化等趨勢浪潮對于數據中心發展的影響。正是有這些變革性的浪潮,使得以太網每一代帶寬之間的時間跨度正在大幅縮短,幾年前我們的服務器10GE端口并不多見,而現在最新的是已經標準化的100GE端口。因此,面向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數據中心新一代核心網絡交換機必須要在帶寬和容量上具備超強的能力,能夠支持高密度的40GE和100GE接口。IDC網絡基礎設施副總裁RohitMehra表示:“考慮到區域差異,企業園區市場相對穩定,而數據中心持續反應出10G和40G交換機端口出貨量的激增。”
事實上,我們可以通過當前最能代表未來趨勢的一款產品來印證數據中心未來網絡發展的方向。華為面向云計算推出的CE12800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則提供2T-4T/Slot的帶寬擴展能力,并且采用了嚴格的前后散熱風道,具備1000W的槽位散熱能力,并且提供了最多192個100GE、384個40GE和1536個10GE全線速端口,最大可支持128Tbps背板交換容量,具有完善的QoS處理和每端口至少100ms的大緩存能力。華為CE12800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在業界首次實現了數據中心1T容量線卡的大規模商用,商用進程遠遠超出其他業界主流廠商,引領互聯網網絡設備容量告別100G、400G年代,步入T級新紀元。
毫無疑問,“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這個創新、變化層出不窮的年代最為可靠的生存法則,數據中心作為支撐企業業務發展的核心后盾和力量,一定需要具備能夠適應未來發展的能力。在云計算和大數據接踵而至的年代,T級或成數據中心建設的標配,擁有堅實、可靠、為未來而設計的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才能精準把握住數據中心網絡發展命脈,進而保障企業在未來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