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網絡比作管道、終端比作水龍頭,那么核心路由器作為信息傳送樞紐就相當于水閘,其處理性能直接影響到管道容量的大小。而在數字洪水襲來、需要打造“太平洋一樣寬廣的管道”的今天,核心路由器顯然成為了各方爭奪的戰略制高點。
思科過去是公認的路由器領域“老大”,但其技術正在被超越。2012年9月,華為領先行業半年發布了480G路由線卡,點燃了新一輪吞吐量競賽;2013年4月,在業界還沉浸在對480G關注之時,華為又在年度分析師大會上發布了1T路由線卡,這一次它領先了思科等其他廠商1-2年。
根據Infonetics Research 2013年第一季度統計結果,思科、華為、阿爾卡特朗訊、瞻博網絡四家占據了全球IP路由器85%的市場份額,其中華為滾動四季度以18.2%的份額持續排名第二,增長速度也是所有廠商中最快的。
“從追趕到相當再到超越,我們花了17年時間。”面對C114,華為固定網絡業務部總裁查鈞甚為感慨地表示。
17年超越思科
華為在路由器領域的征程可以追溯到1995年,自北研所成立之初它就開始從事數據通信設備的研發,1997年推出第一款型號為Quidway R2501的路由器。
每一個技術時代的到來都會帶來更大的帶寬提供能力、更好的投資建網性價比,促進網絡能力的發展并進而促進社會的發展。以路由線卡性能為坐標,華為在10G、40G時代扮演了追趕者的角色,在2010年的100G時代追平、繼而迎來了400G、1T超越時代的到來。
2004年,華為發布了旗艦核心路由器Quidway NetEngine 5000E,在推出之初即在中國電信廣東城域網核心得到應用。2006年,它又推出NE5000E創新的背靠背集群系統,通過交換網技術的變化省去中央交換框,節省設備投資、機房空間和功耗,從而降低用戶的總體擁有成本(TCO);同時還可根據網絡發展情況平滑升級到支持更多框集群。
2008年4月,華為業界首家發布NE5000E 2+8集群系統,支持每槽位40G容量,領跑互聯網10T 時代。2009年9月,發布端到端100G解決方案,核心為100G路由線卡和100G波分接口板卡。2011年4月,發布200G路由線卡,獲得了 InfoVision年度創新大獎。2012年9月,華為發布業界首塊高密480G單板和靈活400G單板。2013年4月,最新發布基于每槽位400G 的NE5000E 2+8集群系統,吞吐量達到了業界最高的102.4Tbps;同期發布1T路由線卡,繼續引領業界高性能板卡的研發。
核心路由器產品的演進和發展離不開芯片、散熱、高速總線、交換網等眾多關鍵技術的突破,正是華為這樣的核心路由器廠商的不斷創新,推動了整個產業鏈的不斷前進。
例如在芯片方面,1999年華為就開始研制基于ASIC架構的第一代Solar芯片,2004年正式商用,NE5000E最初就是由該款芯片支持,其芯片班底匯集了不少業界頂級專家。到如今,基于NP架構的Solar 3.0已經商用、下一代的Solar 5.0的開發工作也已啟動。
可靠性為王
業界一般將性能、功耗、集成度視為路由器三圍。華為不僅在性能上超越了思科,在功耗和集成度上同樣居于行業領先位置,查鈞表示。
以NE5000E為例,作為一款真正的綠色集群路由器,它采用了領先的散熱技術,較思科功耗降低50%——華為算過一筆賬,采用其400G平臺,一臺核心路由器一年可以節省70萬元電費。
集成度則關系到尺寸和承重,NE5000E采用高性能低功耗的NP芯片和領先的架構設計,與思科同類集群路由器相比體積僅為后者的1/3、重量僅為1/2,同時對地面承重無特殊要求,在當前機房空間普遍吃緊的情況下既可快速部署,又節省了機房改造工作量。
華為看來,可靠性是核心路由器最關鍵的屬性,是其他屬性的前提。在査鈞口中,可靠性就相當于汽車的剎車系統,“如果剎車不靈,車子再先進再舒適都毫無意義”。
2009年,NE5000E在中國電信163九大超級核心節點中的西安實現了骨干網部署的突破,第一臺設備已經運行五年依然穩定可靠。華為在全球運營商干線網絡現已部署了近500臺集群核心路由器,至今零事故。
據介紹,NE5000E的可靠性之所以贏得運營商信賴,得益于設備級別和網絡級別的雙重保護。例如它采用無源背板設計、所有關鍵組件支持熱插拔與熱備份,實現了基于狀態的熱切換和不間斷的路由轉發NSR,還提供熱補丁技術及軟件平滑升級。
網絡級別保護上,它能夠提供IGP快速收斂、IP/LDP/TE快速重路由、BGP/ISIS自動快速重路由、BGP/ISIS/OSPF/LDP/PIM協議輔助恢復、虛擬路由冗余協議VRRP、BFD鏈路快速檢測、TRUNK跨單板鏈路捆綁等保護機制。
全球最大規模集群搬遷
信息時代的數據流量爆炸增長正成為困擾運營商和互聯網產業的普遍性難題。根據華為的互聯網流量趨勢統計分析和預測,2012年一年產生的數據流量就已達到了350000PB,相當于之前所有書本的數據量之和;到2015年,這一數字更將達到1200000PB。來自第三方的預測也顯示,未來五年中互聯網流量將飛速提升7倍有余。
智能終端的迅速普及、OTT視頻及云應用的拐點引爆、社交網絡/電子商務的鋪開,都對運營商網絡帶來了極大沖擊,更快速、更高效、更低運營成本成為運營商最急迫的需求。
在國內,中國電信163和中國聯通169 是最重要的兩張國家骨干網,承擔著中國互聯網80%以上的流量,而思科由于在骨干網IP化中的先發優勢占據了其中70-80%的市場份額。在骨干網流量每年呈50%以上增長的趨勢下,出于擴容性價比、安全性及面向未來能力方面的考慮,運營商也希望用國產設備來替換海外廠商的設備。
然而運營商的決策難點是設備搬遷實施過程中對現網業務的影響,外科手術式的、不傷筋動骨、不影響現網業務的平滑地搬遷替換,成為對新引入廠商設備能力和工程實施能力的最大挑戰。
無錫是中國聯通169骨干網的核心節點,連接南京、無錫、鹽城等13張城域網,現網業務量大。2012年9月,華為協助中國聯通圓滿完成了業務不受損的核心集群路由器平滑搬遷,這是迄今業界最大規模、最具挑戰性的IP干線網絡整網搬遷工程,完全打消了運營商顧慮。
査鈞告訴C114,經過17年的發展,華為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搬遷經驗并開發了搬遷工具,以此提高效率、減少人為疏漏。更重要的是它建有1200臺路由器的大規模自動化測試模擬環境,可以模擬任何運營商的復雜網絡,在無錫搬遷之前就在北京實驗室測試模擬運行了兩周多時間,真正做到了萬無一失。
引領行業前進
從遭遇專利圍獵到參與標準制定、主導規則,轉身為行業領導者的華為在IP領域的專利話語權也快速增長,截至2012年底已擁有30%的IP核心專利,僅2012年一年就有3575件專利授權。
同時,它還在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國際電信聯盟標準化組織(ITU-T)、開放網絡基金會(ONF)、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ETSI)等國際標準組織擔任了近30個高端IP技術領域標準職位;主導制定100多篇IP標準(RFC),涉及傳統核心路由協議及IP增值業務技術等,成為該領域主要技術貢獻者。
“華為認為,作為IP領域的行業領導者,我們未來不僅要在技術上引領行業發展方向,還要在下一代網絡架構方面圍繞業務發展需求進行探索。”査鈞表示,2012年13家運營商聯合成立了SDN\NFV組織,華為被推選為其架構組聯合主席的設備商代表。
“面向未來我感覺責任更大了,我們要為行業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他說。
他還披露,華為480G路由線卡和支持每槽位現已支持1T容量能力的核心路由器產品目前已具備規模商用能力,全球有20余家運營商對此表現出極大興趣,其中一些已經開始部署。華為希望在2013年底前至少部署商用20個400G核心路由器的骨干網節點,其1T路由線卡則將在下半年進行小規模商用驗證,預計2013年底-2014年初可商用。